寄人篱下求学记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寄寓贾府,上有贾母疼爱呵护,下有丫鬟仆妇伺候,更有宝哥哥爱恋和众姊妹陪伴。在外人眼里,她是掉进了福窝里。可是林黛玉还是有寄人篱下之感。时不时暗自叹气、抹眼泪。这虽然与林小姐感情脆弱多愁善感有关,但也因为他乡虽好非故乡,再好的亲戚家也不是自己家。所以林黛玉在尚未进贾府之前就想:“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在自己家里用得着这样谨小慎微吗?
寄人篱下的生活确实不好过,你是有求于人,必须看人脸色,仰人鼻息,正如林黛玉所想,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莫惹主人不高兴。
没有寄人篱下经历的人是幸运的。我很不幸,在11岁比林黛玉还小时做了寄食者,那是为了求学。那年养父惹上官司,被关押在徐州日伪中级法院大牢里。养母为了营救养父,就在徐州租房长期居住。起初将我留给奶奶照看,但老家没有学校,为了不让我荒废学业,又将我寄养在有学可上的亲戚家。我寄居的这家亲戚关系很特殊——是我的“续姥爷”。姥爷就是外祖父,为什么要冠以“续”字呢?因为这位姥爷不是真正的姥爷,是“续”上的姥爷。为了说清楚这个关系,不得不从头说起。
续姥爷姓周,通文墨簿记,在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窦家从账房做到了管家。他有两房夫人,原配夫人生有一子二女。长女与我养父订婚,未及出嫁而病故。养父续娶养母乔氏,为了延续与周家的婚姻关系,乔氏到周家认亲,称周家二老为续爹续娘,我是董家的养子,自然就称周家二老为续姥爷、续姥娘,但为表示亲密起见,当面称呼时就略去了“续”字,直呼姥爷、姥娘。
周家姥爷又娶二房杨氏,生一子,乳名叫毛,比我大两岁,我称呼他毛舅。毛舅生得白皙细嫩,俊秀温婉,比女孩子还要美,贾宝玉似的人物。我进周家时,他也在读小学,比我高两个年级。我乍见小毛舅时,不免自惭形秽,无论是衣着、举止、气质等方面,我都无法与之 相比。打个比方:如果说,他是临风玉树,我就是田野的荆蒿。不过,他显得文雅有余,阳刚不足;而我则野性十足。就是这样两个反差很大的少年,却相处得很投契、很融洽。而二姥娘对我又是另一番态度了。
这位二姥娘(当面称呼要去掉二)原是窦家老主人太太的陪嫁丫头,自小受到主人的调教,举止言行中规中矩,特别讲究礼节;虽是佣人出身,但嫁人之后不再伺候主人,自家又雇了厨娘、小厮,自己做了主人,作派也模仿老主人,俨然大家风范。她家教很严,把儿子调教得文质彬彬。我乍见她时,感到冷气逼人,尤其她那双不怒而威的眼睛灼灼逼人,看得我浑身发毛,很不自在。我明显地感到她那眼神流露的不是友善、温暖和慈祥,而是鄙夷和反感。想想也是:我与她无任何关系,我是董家的养子,而董家续亲,只是名义上的关系,而无实质上的血缘,况且续的应该是大姥娘(大姥娘已与姥爷分居另过,吃斋念佛不理俗事),与她这二房有何干涉?忽然间硬塞进一个土里土气的野小子,与他们一同生活,她能情愿、能高兴吗?我那时虽然年幼,并不愚钝,能够看出眉眼高低,已初步感到了寄人篱下、手足无措的压抑。伺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悲凉……
尽管我小心翼翼,言语谨慎,但仍不入她的眼。她认为我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言语粗俗。她从未疾言厉色地责骂过我,她的责备只是一个字:村!开始我不大明白,逐渐才感受到它的分量:“村”也者,粗野、伧俗、缺乏教养、小户人家的土里土气之谓也。这个明显带有蔑视的词,像尖锥一样深深地刺伤了我的自尊心,还不如责骂令我更好受一些。这轻蔑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后来虽然已经结了痂,每当触动它仍隐隐作痛。有几次我都产生要回家的冲动,但为了求学,只能抑制住冲动,默默忍受。最令我局促不安的是吃饭。二姥娘要求,吃饭时不能说话,(要“食不言寝不语”)喝汤不能出声,夹菜不能满盘子乱挑,只能夹靠近自己面前的;如果大人都吃饱了,小孩不能一个人再继续吃;自己先吃饱了,必须把筷子整齐地放在自己的空碗上,端坐着,大人起身时再起身;咳嗽、打喷嚏时要转过身去,不能对着餐桌……在受过多次训斥之后,我才渐渐学会了循规蹈矩。这对于一个习惯在村里野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端着饭碗串四邻的野孩子,变成这样,不啻是牛犊儿上了套。不过,禀性难移,时不时会“犯相”(露出本相),这时,免不了招致一顿呵责。
以上只是形而上的精神枷锁,那形而下的贫困也让我吃尽了苦头。
周家本是我硬贴上去的所谓亲戚,人家管我吃住已是恩惠不浅,不可能再供我零用钱,我从家中带来的那点钱,交了学费、买了课本、簿本已经花光了,但还有许多的学习用品要买,向家里要钱不可能,因为离家远,不能随便请假回家;向周家伸手,更不可能,我还没有那么厚的脸皮。只有想办法凑合。没有铅笔、石笔,就捡毛舅用剩的笔头;没有蘸水笔尖(那时自来水笔是奢侈品,一般人家买不起,也没有圆珠笔),就用废毛笔杆削尖了代替;没有毛笔,就拾毛舅用乏的;没有练习本,就跟住在窦家大院里的两位同学到窦家藏书楼里去拿线装古书拆开来打翻用,那书页都是对折的,中间还有衬纸,那衬纸洁白软绵,特好用。我那时识字有限,不懂得所拆的书是否珍本善籍,只要是纸张好,就拿来拆,为我所用。现在想来,那时由于自私和无知,无意中糟践了古籍,真是罪过不轻。也因那时为穷所逼,才出此下策。这令我深感不名一文的艰难窘涩。
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周家曽多次搬家,我也随之变更了三处学校,如窦圩学校、中刘家学校、徐塘华轩小学。我的小学知识底子就是在中刘家学校由周长琦老师给打下的。周老师学识渊博、教育有方、要求严格。,治好了我学习浮躁的毛病,为我后来自学打下了基础。他是我最怕的老师,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在窦圩时期最艰苦。
辗转就学,前后在周家生活两年半,难忘周家姥爷的周济恩德和小毛舅的友情。岁月悠悠,往事历历,抚今追昔,不胜怆然……
寄人篱下求学记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