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

    那件事过去了,却还是没有过去。

    2016年8月,我在老家过暑假。正午,烈阳高照,好似要把土地里的最后一滴水珠蒸干,门口的大黄狗,舌头吐出来又伸进去。奶奶坐在门口边的凉风口上,瞧见远处的小黑点慢慢走近,哟,这是东边的老屠夫过来了。“您老人家,这村子一家没了两口子的人家怎么走哦?”那屠夫

  • 一碗螺蛳粉

    “柳州螺蛳(si)粉,真味遍天下!”。

    饭点时刻,在甘贻园和汀香园的“螺蛳粉”店,你总是能看到排成一条龙等着吃螺蛳粉的食客。当你自己的手上正端了一碗螺蛳粉的时候,你就想快点坐下来好好嗦粉,哪怕嗦得满头大汗,不管夏天还是冬天。螺蛳粉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风味小

  • 诗歌背乱之因与解决之法

    前几天看到了一位朋友的动态:“今天竟然背了一句:小楼昨夜听风雨,江城五月落梅花。(其实应该是这样的: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黄鹤楼中吹笛》李白)愧对辛苦教我的各位老师。……”动态底下的评论更是精彩

  • 《活着》为什么让我哭

    余华的小说《活着》,我每读一次,哭一次。

    今天就来探讨,《活着》令我感动的原因。

    《活着》所讲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

  • 最近读了邓乔彬先生的《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邓乔彬先生是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从事唐宋词与词学批评、诗学、文艺与文化、画论与绘画、20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

    第一次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百味》,是被它水墨画般的封面吸

  • 我读古代的文学作品,有个习惯,就是必须得看有注释、翻译、专家解读的版本,不然我会看不懂。看王国维先生著、吴顺鸣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词话》,有注释有翻译有解读,但第一次看我还是有大半看得不太懂。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批评著作,共有64则,于1908~1909年

  • 一本《唐诗三百首》,从暑假一直立在我的书桌上,到现在才读完。我所说的“读”,是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即所谓“知人论世”。然后,再自己把一首诗看一遍,寻找“诗眼”,看作者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致把握。接下来就是看看有没有生字,看书上有的注释和翻译,最后再看编者了解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一首诗就这样

  • 孟神与格总的恋爱专场

    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花4个小时,我一口气读完了《亿万斯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暖!暖!暖!生活太苦了,我们总需要一点点甜的东西。看够了苦情虐恋、江湖恩怨、勾心斗角……读一读超暖超甜的《亿万斯年》一定会让你如沐春风,芳心大动。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的男女主角。孟斯年,大钢琴家

  • 我看《亿万斯年》

    《亿万斯年》是一本读来让人觉得暖心甜蜜的言情小说。它不似如今已泛滥成灾的总裁文、没有步步算计、没有轰轰烈烈。《亿万斯年》将孟斯年和苏格的爱情故事自然舒缓地向我们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本书。

    《亿万斯年》给我的感觉就是“甜”、“暖“。闲暇时刻,翻开这本书,然后被它迷住,接下来嘴

  • “嚯!”春天总算是到了,我领着我的众多兄弟从主人家的洞里爬出。我们小心翼翼,呈散开队形前进,谁知道人类看到成群结队的黑蚂蚁会不会痛下杀手呢?唉,其实也说不定,因为我住的这个地方叫“农村”,他们都说这里的人们心地善良。我们轻盈微小的身体在细沙泥地里蠕动,艰难地爬行,过了冬天,我们的肚子饿得几乎透明了,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