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家的老屋内有一个相框,相框内有几张发黄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我和父亲的合影。照片上的我约有七八岁左右,穿了一件花布上衣,扎了两个小辫,父亲大约四十出头的光景,这也是我和父亲最早期的一张照片了,而且还是合影照。看到这张合影照,就禁不住引起我对父亲一些生活片段的回忆。我为母亲写过散文,写过诗,但至今没

  • 母亲家有一处老房子,估计也有六十多年之久了。每次回家看到家里的老房子,就有一种岁月的回味及生活的沧桑感及厚重感。老房子原来屋顶上盖的是草,后来由于雨水渗漏,重新进行了修缮,屋顶上盖了瓦,就成了土墙瓦房。

    记忆中,我家的草房子经常的修,每隔两三年就要重新翻修一下,把旧稻草取下来,又换上新稻草,尽管

  • 我们是社区工作者

    说到社区工作者这名称

    你也许会显出一脸的不屑

    社区工作者不就是街坊邻居到处转

    逢人总是唠叨个没了没完

    你也可能会从心底冒出个字眼

    用在我们身上----平凡

    是的,我们平凡

    我们犹如草原上一棵小草

    长江里一朵浪花

    我们平凡,我们与老百姓亲如一家

  • 近日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几位同事一道去了原八0三地质勘探队住户区。原八0三地质勘探队工人大概于50年代来到桃冲这片土地上工作及生活,地质队的工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前来桃冲地区进行地下矿产勘探工作,后由于地下矿藏的减少,八0三的人大多数都回老家或择其它地方定居,住户区就日渐萧条了。现在的留下来的住户

  •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菊》中的名句,初读它不能理解其中的涵义,但当我看到两丛在寒霜中欣然怒放、傲然挺立的菊花时,顿时豁然开朗了。

    我家住的这幢楼的东侧的过道边,有两丛正在盛开的菊,菊花是黄色的,细看去两种菊花颜色不同、品种也不同。一种深黄,一种浅黄;形态上,一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是西汉文学大家刘向《师旷论学》中的名句,此句强调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性。它也是我这些年默默坚持,不辍学习的动力泉源。

    1984年9月开启了我的高中生活之旅。高中生活中有奋斗的充实,也有青春的感伤。我照旧每天上学放学,但我

  • 转瞬间,我离开父母的家已有20年了,每每回家看望父母,踏上家乡的这片土地,内心总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记忆的闸门也随之而打开。

    父母一生共育有6个子女,能把6个孩子顺利养大是十分不易的事。这得得益于父亲的吃苦耐劳及母亲的勤俭持家。尤其母亲是持家的一把好手,我童年时,家里虽然人多,日子艰苦,但母亲把家

  • 午饭过后,我和同事们每每都到矿区后面通往纸棚和寨冲的水泥道上漫步,在小村里找寻一份田园山村的闲趣。

    刚刚入冬的天气是柔和的、温润的。走在田间地头,一股清新的气息及田野的芬芳迎面扑来,路边小菜园里也飘来了一缕缕蔬菜的清香,放眼望去,菜园里各色蔬菜绿油油的,正在茁壮的生长。路面上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野

  • 今日和爱人去芜湖办事,顺道去芜湖雕塑公园一游。雕塑公园的前身是神山公园,后由于园内改造建设而取名雕塑公园。

    雕塑公园的大门口设计的比较别致,紫色的植物藤蔓缠绕着圆形的环,象征着生命力的强大,圆环的前面开满了橙色的菊花和大红的藏红花,仿佛让你忘了季节。走进公园里,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已故雕塑大师刘开渠

  • 周末的早上,我和爱人又开启了新的探幽之旅,此行的目的地是全国百佳范例美丽乡村点-------南陵县峒山阮。

    刚刚进入立冬的节气,路两边的田野里除了有少部分的晚稻尚未收割外,其余都是枯黄的草,已失去了晚日的光泽和生机。峒山阮村子坐落在大山里,恍若世外桃源。如果没有路牌的指引,是很难找到的。车子百转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