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屋

    刘爱国

    八仙桌立在中央,

    太师椅分靠两边。

    天地君亲供上方,

    忠孝仁义在眼前。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家有余粮人逍遥,

    习字读书赛神仙。

  • (古诗词)纺线车(新韵)

    刘爱国

    一架纺车嗡嗡响,

    千万根线织成布。

    布成衣衫穿在身,

    一针一线慈母心。

    而行千里母担忧,

    线衣温暖闯天涯。

    灯柱高高萤火闪,

    映红母亲赤诚情。

  • (古诗词)铁匠(新韵)

    甘肃省张掖临泽文化馆刘爱国

    铁砧子千锤万打,

    金钳子不怕火炼。

    打铁锤叮叮当当,

    镰刀锄子好伙伴。

    拉风匣徒弟学艺,

    炉火里铁炼成钢。

    钉马掌技艺高超,

    淬马刀金光闪闪。

  • 春风(新韵)

    甘肃省张掖临泽文化馆 刘爱国

    凤舞长袖阳光暖,

    迎春吐蕊气清香。

    杨柳依依恋冬雪,

    暖风吹得杏花艳。

    春草青青才露尖,

    蜜蜂嗡嗡地面旋。

    小童折枝吹柳笛,

    引来蝴蝶舞花忙。

  • 木匠 (新韵)

    墨斗弹出点和线,

    木坠调出几何圆。

    尺子量出长和短,

    锯子截出薄和厚。

    刨子铲高一般平,

    泵头挖出凸和凹。

    凿子凿出方和眼,

    居家生活离不开。

  • 秦声秦韵慰乡愁

    甘肃省临泽县文化馆 刘爱国

    “锣鼓一响,丢下手中的伙计,出门就往戏台前赶”这是家乡人对老戏迷的真实写照的画像。黑河连绵八百里,东起青海祁连,西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一进腊月提着马扎,领着孙子的老人饭可以不吃,但秦腔不能不看!很多赶集、打工的途中遇到演出,总按捺不住从

  • 膏药匠,乡村社火的魂灵

    甘肃张掖临泽县文化馆 刘爱国

    工作因素,年年跟社火打交道,总体感觉,场面宏大,热闹有余,形式单一,底气不足。从七八岁开始和父亲第一次去看排社火演社火,几十年的时光流逝了,父亲早已谢世,当乡村的社火依然,依然红红火火,只是多了热闹,少了民俗民间文化的人文关怀,少了民

  • 二月二,蓼泉龙抬头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文化馆 刘爱国

    穿越南沙窝,临近黄渠桥,隐隐听见喧天的锣鼓一浪高过一浪,临平公路上各式车辆一辆接着一辆。看,那些电动三轮车车厢里放着凳子,坐着抱着孩子的媳妇,还有一个老人,他们满脸的幸福,走,到蓼泉看二月二,龙抬头去,镇文化站在黄渠边或黑河南岸的龙

  • 惊牛民俗村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文化馆 刘爱国

    木制的隋圆型的窗户,高高胖胖的门槛,长方条的琴桌,八仙方桌两边摆着太师椅,琴桌上的木质灯架,灯架上圆圆的灯窝,点亮了漫长的乡村岁月,灯下母亲纳鞋底发出的“嗤啦”声依然在脑海里闪过。熟悉的场景勾起对儿时乡村生活的追忆。这是我最初走进河西民俗村最

  • 上一页 第一页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