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边插队(一)

    1969年4月2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早晨,在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拥簇下我很平静地来到南站。破旧的南站广场有一些坑坑洼洼,汽车经过还会掀起一股灰尘。广场西面一排杨树在早晨还不太温暖的阳光下肃立。同样破旧的车站进口处有许多人在进进出出。我没有高兴,也说不上难过。大家有一搭没一

  • 1967年4、5月间,文化大革命早已是如火如荼了。一天,我们学校的“闯将”在学校大礼堂又组织召开了一次批斗校长、书记的大会。以前,我们这些“灰色”学生,对校长、书记敬畏有加,现在看他们垂头丧气的站在台上,倒也不觉得他们有多坏。反而对那些在台上大声疾呼的同学有点反感。他们当中有的还是深得学校青睐的,弄

  • 我的“长征”(十)

    在长沙几天下来,我们去了毛主席曾经“浪遏飞舟”的桔子洲头,也看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晚亭。我们爬上了岳麓山,到了清水塘,瞻仰游览了烈士公园。但,我们最迫切要去的韶山却不能成行。

    听从韶山走出来的人说(注意,是步行走出来的),去韶山的人实在太多了,车辆接送、食宿接待,等等

  • 我的“长征”(八)

    举世无双的红卫兵大串联到1966年底真的已是声势浩大史无前例了。广大红卫兵小将只知道“经风雨见世面”,哪知道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别的不说,光是铁路运输这一块,几乎是每天在“春运”。不,“春运”还有一定的运行秩序,而大串联时的火车站根本是无序的。人们坐车根本不考虑去哪,

  • 我的“长征”(六)

    在衢州红卫兵接待站,我们一行5人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考虑到步行走到韶山,无论从经济上(分裂后,我们已被断了经费)、体力上还是时间上来讲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既然有火车可坐,那么就应该顺势而为,坐火车去韶山。第二天,我们就直奔火车站,按计划乘车先到江西上饶。去上饶完全是因为在课本

  • 我的“长征”(四)

    在金华,我们入驻金华师范学院,一所古色古香的校园。当晚,那位和我们分开的同学,正式宣布他们5人和我们完全脱离关系,并且他们第二天就离开金华。原来,和我们分开的5位同学都是根正苗红的,和他们一起,我们真是高攀了。为了平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我们5人决定在金华休整几天。语文课本

  • 我的“长征”(二)

    惜别小山村,一路下山,我们这支队伍过金庭,经黄泽,很顺利地到达嵊县。这时,我们每个人的脚都打起了大泡,走不动了。还有,比较要命的是按行程计算,我们的经费成问题了。出来时,学校按规定给我们这支队伍预支了两个月的经费200元。对我们来说,这在当时已经是巨款了。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 我的“长征”(一)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首次在天安门接见了红卫兵后,广大革命师生红卫兵小将“上北京,见毛主席”的赤诚之心被激发出来了。开始,各地还是很有组织的:各个学校按名额只选派“根正苗红”的优秀学生代表到北京去接受毛主席接见。后来,由于广大红卫兵小将、革命师生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 纪念李长青君

    宁波多樟树:城里乡下,学校公园,大街小巷,小区大院 ------平平常常,随处可见。樟树没有松柏那样崇高伟岸,没有梅花那样高雅圣洁,没有茶花那样绚丽多彩,没有杨柳那样婀娜多姿------,但他却也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坚韧不拔,拒腐抗蛀。怪不得以前宁波人喜欢用樟木箱贮放高档衣服,不怕

  • 下井第一天

    上世纪70年代,我在黑龙江的一个煤矿下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煤矿井下工人。下井第一天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煤矿井下工作时间,一般都是“三班倒”。就是按上班时间,分为“八点班”、“四点班”和“零点班”,即所谓的白班、中班和夜班。第一天下井,我上“四点班”。下午三点多钟,我挂牌考勤、领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