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公公是在苦水中泡大的,成家立业后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他们一向乐善好施,久而久之便成了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

    关于婆婆的家族身世,是我刨根问底儿寻到一点点信息的。婆婆叫杨守仙,1938年3月出生于樊村温家。父母早逝,抛下姊妹四个,兵荒马乱,四分五裂,艰难度日。婆婆在她家最小,父母去世前她

  • 大理一日游,是我们本次行程中所到景点最多、人文气息最浓、最忙绿也是最难忘的旅程。

    晚上坐昆明到大理的旅游专列,行走六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于凌晨四点多到达大理火车站。因为我们组的是散团,在黑魆魆的站前经历导游小赵的认领和安排就用了足足三个小时的时间,简单的早餐过后我们便像民工一样蜷缩在过道街头,开

  • 补课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地方、许多人长盛不衰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否懂得教育,似乎谁都可以评点几句。当然无论你反对,还是赞同,它都不会基于你的意志存在或者消失。

    对于一个稍微懂得一点教育的人来说,补课的利与弊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我想,如果补课不涉及钱的话,是断然不会引起如此关注的。补课

  • 近日,在上班的路上偶遇两位年轻的“虎妈”,看到她们在大街上训斥,责打自己孩子的情景,作为旁观者,我的心好痛……

    早上阳光灿烂,我悠闲地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一对母子闯入了我的视线,年轻的妈妈戴着墨镜,衣着时尚,正低着头不停的说着什么,顺着视线望去,一个大约两岁瘦弱的孩子怯生生地站在妈妈的跟前。我很

  • 我的婆婆叫扬守仙,沁县樊村乡樊村人,生于1938年3月12日,卒于2004年3月24日上午11时。其父母英年早逝,抛下姊妹四个东奔西走,四分五裂,艰难度日。她本人比较幸运被送给好心的老人抚养成人,成年后嫁与邻村“寒门才子”赵玉明,因丈夫常年工作在外,多半生自己独撑门户,自立自强。育有三男一女,大儿子

  • 打小我就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山脚下, 出门不到百米的脚程就是山路了刚刚呀呀学语,就总是眼巴巴地望着门前的山,拍着手念着那首父亲教的温暖的童谣:门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每天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每

    天就这样不厌其烦地念

  •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本人参与高考工作看着孩子们紧张应考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于是随笔写下零零散散的文字,可能有些王妈卖瓜之嫌,但本无意于自我标榜,只想对自己考试生涯作一个简要回顾,而或多或少从中也可见我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些端倪吧!

    —— 题记

    三十八年前,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考试。那是

  • 近几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跑了大江南北很多的地方,赏了不少美景,经了很多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美的记忆也感觉离自己越来越远,偶尔翻阅照片能找点零碎的记忆而已。今天和母亲随意聊到父亲,一下子想到“第一次旅游”,却不禁热泪盈眶……

    第一次旅游是在5岁那年。父亲要到四川搞外调,因为父亲曾在西南师

  • 今儿个是母亲节,小屋里娇艳的花静静地开着,满屋子都飘着淡淡的花香。难得得闲在家的我,看着收拾得一成不染的小屋,瞅着一刻也不肯停下来的母亲,我心里暖暖的。打开网校空间音乐,一曲舒缓的凄美动听的《懂你》立刻使小屋生动起来,轻轻哼着歌儿,我开始侍弄心爱的花花草草。那盆粉粉的迎着阳光开放的太阳花引起了我的注

  • 有幸参加了红旗小学“让个性张扬,让智慧闪光”的六一文艺汇演,看着孩子们精彩的演出,心里难免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思绪也不由得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

    1968年,果实成熟的季节,一个黄土地上的小乡村。一位母亲艰难地将两个月饼塞给睡意朦胧的俩孩子,打发他们出去玩。尔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勇气独自一人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