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只有少数人记得罢了。”五〇至八〇后的人小时候的事还记得吗?你说,过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要我说,一定是放爆竹!不求穿戴新鞋帽,不要压岁钱,也要买鞭炮来放。对男孩子来说,过大年没有什么比燃放鞭炮更高兴的事了。肉都可以不吃,鞭炮却是不能不买不放的。

    那个时代没手机,没电子游戏,

  • 一、《花芯娇艳》

    立春

    我看见你悄然绽开的模样

    绿叶支棱棱伸展

    花蕊的露珠晶莹闪亮

    花开

    人醉

    雄鸡已叫五遍

    太阳也在杆头

    羞笑着你的疯狂

    二、《起雾了》

    许多善良的人

    把晨雾当作袅袅炊烟

    聊解乡愁

    痴狂

    哪晓得燃气灶上的不甘

    哀怨{p

  • “富二代”、“官二代”存世已久,还有各种“山头”、“圈子”,文学演艺领域尤甚;最近又揭出了“文二代”,对此咽了几口吐沫,仍是隐忍不下,终是要站起来说两句。

    被网络誉为“浅浅体”“女诗人”,成为新曝光的“文二代”典型。不断涌现的“X二代”现象将社会公平问题再一次尖锐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写诗我是

  • (1)

    黄姐到龄办退休了,市委办买副主任亲自安排为她举行了送别晚宴。今晚,她穿着一件青白短衫,荷绿底色暗格中长裙,显露着冰清玉洁的高雅。黄姐虽然从不刻意修饰,却在哪里都显得风情万种,卓尔不群。

    黄姐名叫黄樱,高中毕业就进了市委办打字室,参加工作时才十六岁,据说漂亮得让人惊羡。那时市直机关干部

  • (1)人称“一加二”

    蒋一谈的短篇小说《猜旅》(《芙蓉》2020年第5期)是我第一次所见的“二加一”人称的小说——也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一般说来,小说叙述视角以第三人称为最,被视为“正典”;第一人称次之,第二人称比较罕见;而第二人称加第一人称就更加罕见了。广而论之,用哪一种人称写小说,优劣互见,利

  • 什么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快了呢?五十岁以后,女儿出嫁了,工作得心应手了,这个岁数就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花才开过,果子就熟了。呼啦一声,秋风落叶又是一年。

    父亲说,人到六十岁,就像一片黄叶挂在秋天的榆树杪子上。虽然日子像树叶一样稠,可阳寿却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落一片少一年。

    父亲退休那年秋天,领着我回了

  • 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与黄河同在

    ——史小溪《黄河万古奔流》评析

    语哲

    黄河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早已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与黄土地、黄皮肤华族人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血缘关系。其中,壶口瀑布则成为世人赞颂雄浑的九曲黄河、中华民族精神之标志性段位,状写者甚众。古往今来,留下的诗

  • 当大雁的翅膀鼓荡着气温的变化,秋天就雍容大度地尾随雁阵而来。抬头仰望蔚蓝的天际,万年之前,我们人类也曾像候鸟一样,随季节变换在北纬三十五度线南北迁徙,还在过着“候人”的生活。

    这时节,如果你不是简单地把季节看成是一个时令;那么,你就会发现,秋天其实是年生命轮回中的耳顺阶段。因为比起春夏冬三季来,

  • 珞珈山的樱花,悄悄开了

    樱花丛中罕有人迹

    活着的人,还在

    翘首盼望春天的讯息

    //

    去年盛开的樱花和赏花的人

    都去了哪里

    珞珈山的回音飘荡——

    你看落英遍地

    //

    再也见不到了,他们

    化作一缕氧化硫青烟

    轻轻散去

    //

    人间岁月,轮回交替

  • 小时候家里吃鱼的次数不多。生产队池塘养殖的家鱼都是年跟前捕捞,太贵;所以偶尔吃的多是鲫鱼、白鱼条之类野生鱼类。鱼不大,刺还特别多。

    每每吃鱼的时候,母亲总是把鱼刺挑出来,然后把鱼肉分到姊妹们碗里,她自己总是留下鱼刺很仔细地唆一唆吐掉。母亲说她不喜欢吃鱼肉,最爱吃鱼刺了。当然母亲也说了,小孩子吃鱼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