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它只是人们生命长河中短短的一瞬,虽然短暂,但在业务技术、人生阅历、身心磨练等方面却使我收获多多。

    沙漠考察时,每天的路线都在20公里以上。要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我们的交通工具只有两条腿、骆驼、马和毛驴,唯独没有汽车。

    在沙漠里步行是异常艰苦的,尤其在流动沙丘地区更加困难,往往是进两步而退

  • 沙漠地区的各级干部和牧民也实行粮食供应,供应站一般设在苏木所在地。考察工作中,我们需要自己携带粮食,粮食吃完后,凭粮票和介绍信可以在供应站购买。

    1961年5月份,在贺兰山之西约100公里苏海图地区工作的我们,携带的粮食即将告罄,因人员不多,只能派一人前去买粮。我掌管着现金和粮票,此任务自然落在

  • 1959年已经是极左思潮风行之时,物资匮乏了,粮食已严格实行了计划供应。因为考察队员属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在40斤以上,故我们的吃饭问题倒不显困难。在沙漠地区,当时可以买到一些羊肉、骆驼肉,解决了吃菜问题,但要吃到新鲜蔬菜,那可是难之又难了。

    沙漠地区的低洼地区生长一种“沙葱”,形似小香葱,是一

  • 考察队员都是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我们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老”的也是前几年参加工作的同志,年龄25岁左右。这些人在工作上是干劲十足、兢兢业业的,而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虽在荒凉的沙漠地区,但遇到节日或几个小分队相聚时,在洒满月光的沙滩上举行联欢会是少不了的,大合唱、小

  •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两人一组,一人执图勾画周围地形地物,一人作文字记录。在每天不回驻地的情况下,连续3天才能完成一条考察路线,最长可达5-7天。这样,我们就需带足所需食品、饮水及简单的行李物品,晚上就在牧民的临时放牧点住宿。蒙古族牧民,质朴、淳善、好客,他们懂得一般的日常汉语,彼此交流没有太大困难。牧

  • 毛乌素沙漠沙丘较小,而乌兰布和和腾格里沙漠的沙丘则很高大,数十米甚至百多米高的活动沙丘绵延不绝。“腾格里”就是蒙语“天”的意思,表示大若天穹、高入天际!

    精确的地形图是考察工作的必备之物,但当时仅有的地形图为日寇占领期间测绘,其精度极差,等于废纸一张。因为该图为日伪人员根据访问资料编制,被访问者

  • 考察中,步行的机会并不太多,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主要代步工具。

    骆驼,它不但减轻或免除了我们的腿脚之苦,它还驮着我们的被褥、用具、饮水和食物。骆驼顶着风沙、冒着酷暑,不快不慢、一摇一晃地行走在漫漫沙海中,硕大的足蹄印在沙窝里,配着有节奏的驼铃声响,确实就像舟船在水中漂荡!

    骆驼力大、勤

  • 年华好似水流逝,蓦然翘首已白头!我,七旬过三,确实是“老”之已至;成为地质人已逾半百有年,称得上“老地质”了。地质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虽无峥嵘壮举、乏骄人伟绩,然我为地质事业努力奋斗过,一些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年的沙漠考察,是我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难忘的“当年”事,总让我在

  • “巴彦高勒”系蒙语地名,为富饶洼地之意。它位于阴山西端,处黄河“几”字型河湾的西北拐点,即后套平原西缘,为巴彦淖尔盟(“盟”相当于内地“地区”建制)盟公署所在地。名为“市”,当时仅一条街道,两侧仅几栋盟公署的3层楼房,仅1处百货大楼和1处服务楼,余皆荒草沙滩,实在是荒凉至极!

    当时,先我们来的是

  • 2013年的秋冬季节,关中地区大面积干旱,我们渭南更甚,自8月份之后,一直未有有效降水。如此以来,导致原本生长良好的夏季玉米等作物后期严重受旱而大幅减产。因为干旱、长期无雨,油菜小麦等秋播作物不能适时播种,10月底的一次小雨才勉勉强强将其播了下去;但因底墒不足,又是长时间的没有雨雪,油菜小麦苗情发育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