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昨天离家返校了,本来我对这种暂别早已习以为常,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像丢了魂似的这屋蹿到那屋,还始终无法静下心来。但就像寒假短短半月的陪伴一样,我依然用忙碌来覆盖对女儿的牵挂。

    女儿高三,还有101天她就要走向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考场了。为了让她持一份平常心,笑对高考,整个寒假,我们都绝口不提考试

  • 不知是不是品牌意识和包装文化也影响了当代人的写作思想,我发现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写那种奢华的文字,看起来唯美高雅,但读后却如堕云里雾里。不知因何而写,也不知所言何意,只是惊讶一篇篇这样的文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怪道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教了那么多年学,到头来反倒读不懂自己同时代人的作品了。

    说来也

  • 首先声明,我不是洋奴,绝不崇洋媚外,若说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我肯定会嗤之以鼻不屑一听的。但我真的喜欢看外国影视剧(有字幕就行),就像我喜欢看外国翻译小说一样。原因其实很简单,好奇呗!想了解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想看看人家的生活状况,顺便像一个文化人一样装模作样地也探探外国人的文化差异。我没什么本

  • 好久没有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欣赏一部电视剧了,不是不爱,而是没这个心情,也没这个闲情,久而久之,便没有了这个兴致。但偶尔还是会随意地看看,比方说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都市一时间》,这些节目直击社会,直击事发第一现场,揭示社会万象,感觉比较真实,而且用时不多,可随看随撤。所以,虽然有时觉得这些节目

  • 楼下对面的马路边上这几天架起了一个灵棚,《大悲咒》那荡涤灵魂的声音穿破四周嘈杂之音,透过我家的窗玻璃如水一般浸透我的心,我恍惚间又看到了父亲,泪水止不住喷涌而出。

    自父亲三月去世后,半年来我还没去过老家,也没去过哥哥家。我不敢去任何父亲生前经常活动的地方,不敢去面对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这样我可以

  • 离开家乡自立门户如今已颇有些年头,本来一向不大爱回头的我很少去想那个我曾经发誓要走出的生我养我的地方。可不知怎的,近年来,只要一有诱因,便一梦跌落到当年那些生活画面里去,尽管很多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残片,但经记忆之手重新组装起来,竟也依然生动亲切。

    也许当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我那时对竹子真没什么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下,钻入地底,灵魂开花。

    ——题记

    近年来,有一位网络红人凭借人大学生身份和裸身接受采访而备受关注和争议,她就是苏紫紫。和大家一样,面对新奇的的现象,我们总想拨开云雾去探求那背后的真相。看过她的几次访谈,从她那伶牙俐齿的对答可以判定她是有别于同样以“露”行走江湖的干露露的。因

  •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就对语文情有独钟。也许是从高声吟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起,也许是从听讲《古代英雄的石像》时起,也许是从第一次拿作文竞赛奖状时起,也许是从得毛笔书法校园比赛奖品时起……真的,都有可能。

    我怎能不喜欢语文呢?不管是哪个读书阶段,最能让我手不释卷的就是语文书。 在我

  • 纵然敌众我寡,纵然身陷重围,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题记

    那年她高中毕业,沮丧地回到家,她没有像那些执着的同学那样选择复读,不是不想,是不容她想,因为当她很小心地和父亲说起这事时,父亲一句“假如还是考不起怎么办”,

  •   十一年前的一个大雪天,四处都是积雪,路面上被踩得一片狼藉。她,也随着众多闻讯赶来的应考者一起踏上了这条早被行人踩得稀烂的坡道。今天是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招聘考试,她心里完全没底。因为单报语文这一科的就有好几百人,但只招二十名,竞争应该很大。虽说她任聘的是初中笔试内容只是中考难度,但毕竟那时她不是教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