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耳边响起节奏明快富有民族气息“又是一年七月火把节”的曲调,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时候关于火的一天天,一幕幕。

    五岁那年。有一天,妈妈买来了一大包棉花,包进大花布里面,就放在厦房炕边门箱上面,准备着给我们姐弟几个缝制过冬的棉袄。

    趁着妈妈下地干活,奶奶和姐姐在厨房里忙着蒸馒头。我悄悄爬上炕头,垫

  • 有一天,秋雨绵绵地下个不停,伙伴们围着村里的大伯听老辈们讲在文革前进庙拜神,逛庙会的趣事。心里痒痒的,也憧憬着自己逛庙会的乐趣。

    村里的旧庙就在我家隔壁,文革时破四旧,大王庙被拆,神像被砸了,木料用于修建学校。庙院也住进了人家,五叔家就住在里面。小时候奶奶总是坐在五叔家门口叫庙门台的地方乘凉。{

  • 地道战

    在父亲年轻的时代,人们响应国家“深耕地、广积粮、深挖洞、多攒粪”的号召,在村子地底下,挑灯夜战,男女老少一起上,用箩筐将挖出的土一筐一筐背出来,乡亲们奋战了几个月,就把整个高城寨给掏了个空。地道自北向南,从东到西,形成一个十字,可谓是四通八达,前呼后应。时任村民兵连长的父亲曾经在一次演习

  • 露天电影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影院,每次看电影都在学校操场的戏台上放露天电影。

    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放电影的师傅们就已经将电影机用架子车拉到了操场上,周围攒满了小伙伴,围着师傅们不停地问“今天晚上啥电影?”师傅们不耐烦的嗯啊着。有些识字的朋友伸长了脖子,看着装电影卷铁的盒子在一字一句的卖弄:

  • 遥远的记忆中,那是在农村合作社最后的一年。那时候,我刚刚四五岁。

    夏天,收获的季节。太阳在天空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漫山遍野的小麦一天一个颜色,直到人们所说的“金黄色”时,社员们在村长的带领下,分成若干个小组,全副武装,挥着手中镰刀,展开每年一季的夏收大会战。麦田在微风中摇曳着,老远就能闻见阵阵

  • 在老家院子里,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望去,屹立着一座高高的山峰,山峰顶上老远就能看见一座烽火台。所以人们就把他叫做“烽台山”。

    老人们传说,烽火台是远古时期,国家为了传递军情机密而设立,烽台山上有座烽火台,当然在周围远处的山顶上也有座与之相呼应的烽火台,每当烽火台上狼烟四起的时候,国家定有军机大事传

  • 葫芦河

    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在村子北边有条河,上古手里传下来,名为“葫芦河”。葫芦河由宁夏六盘山发端盘盘曲曲绕行数十里流经静宁,七曲八绕,形如葫芦,遂由形而为名,老百姓称其为“葫芦河”。 因年代久远,这葫芦河自是有了天然的内涵,河滩经岁月冲刷,经风雨冲蚀,天然雕蚀而有了其苍老地貌,葫芦河连及河滩

  • 上一页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