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湾 印 象(四)

    朗 月

    台湾朋友老许导介,士林夜市原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从士林的农产品到艋舺、大稻埕的货物都在这里交易,1909年设立士林市场一直发展至今。过去的交易主要集中于妈祖庙“慈諴宫”庙前广场,然而市场摊贩逐渐侵占庙宇用地,于是慈諴宫筑起围墙保留仅存的狭窄庙地,围墙只能任由摊贩

  • 台 湾 印 象(三)

    朗 月

    在高雄,街道的设置及老房、老店的格局就象高山小铁路一般,终是遗留了日本烙印,让人仿佛身在日本。朋友说,在台湾,有不少人身有日本血统,只是从内心不愿承认,羞于公开家史罢了。想想小日本在台湾统治了大半个世纪也就释然了。毕竟生活是要继续,历史是要延伸的啊 。

    士林

  • 台 湾 印 象 (二)

    朗 月

    台湾就像一枚翠绿的橄榄,海峡东岸山势平缓,美丽富饶,太平洋临岸陡峭秀丽,让人不禁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台湾北部是繁华和喧嚣的,南部却更多地保留了让人心醉神往的原生态貌。

    在日月潭,朋友安排下榻在教师会所,窗外,透过修竹和灿烂的木棉花就是翡翠般柔静的日月潭。

  • 台 湾 印 象(一)

    朗 月

    台湾在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在不少方面是值得大陆借鉴的。两岸相隔四十多年,但大陆客赴台,绝没有一点陌生和生愫;百姓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大同小异,这与香港大相径庭。感谢台湾的教育部门,汉语——语言的重要性由此得到了有力佐证。

    在高雄

  • 母 亲(二)

    朗 月

    路祭、牲祭我只在古籍和民间杂记中略见。我无法想象,母亲——一个离开家乡二十多年的普普通通的、只上过速成班的女人,却享受了民间最高的礼仪。至今,家家设祭拜送、鞭炮煮粥般一直送出山口的场景常常在我脑海里回放。我只知道,母亲曾在这里做过“四清”宣传工作队员、当过幼

  • 母 亲

    朗 月

    从来没想过,母亲会走。母亲才八十啊,三高、心脏等疾病都没有。且家族素以长寿著称,大姨九十三了仍然健朗。去年在湘雅做甲状腺瘤摘除,开始几位教授不同意。我说能不能做,你们先见见她。母亲一溜小跑进了医生办公室。教授们对视了一下,主刀教授说:明天上午吧。术后第二天,母

  • 听 涛 心 语

    朗 月

    余醉方醒,朦胧之中,恍惚是久违的寒风从窗外携进了雨声,一簇簇、一阵阵地由远而近,在夜空的树梢漫步而来。欣喜地拉开窗子,夜空中却并没有久旱而雨的旱土焦味;正在诧异,却见窗外几簇樟枝在月光中摇曳。随之,似海潮般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由希而密、由微柔而洪刚的哗哗声,便在耳畔久

  • 身 边 的 财 富

    朗 月

    在人山人海的繁华大街,提着兴高采烈购买的大包小包,望着身边的匆匆过客,有时你会突然觉得,生活是那么的陌生,自己又是那么的孤独;而当困境、孤寂中的你在侃侃而谈的朋友陪同下漫步黄昏小道,或在陋室抿酒酣谈,你又会感到:人生竟是这么的美妙温馨,生活竟是如此的五彩缤纷;自己

  • 自我价值回归的中国工人阶级

    朗 月

    上世纪8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中国工人阶级像《钢的琴》中的主人公彭桂林一样,挺过了大规模的分流、下岗甚至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主人翁到“双停职工”(停产、半停产)、下岗特困职工的角色转换,经历了从“老大哥”到雇佣化、贫困化的“工贩子”的经济与

  • 桥与桥的震撼

    朗 月

    到兰州开学术研讨会,虎林先生没有带我参观名胜古迹,却把我带到了兰州白塔山下一座黑黝黝的其貌不扬的铁桥。而当我知道他的历史,我的感觉是,我从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我——走过了百年时光。它就是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德国天津泰来洋行克尤斯与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