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态与悲情的文学巨人

    杨开显

    从过去被局限了的传统文学视野来看,创造出哺育人类成长的精神食粮的世界文学巨人,当然是“高”、“大”、“全”的,他们也多是与优秀、美好、杰出以至伟大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心中,能创造出光耀世界的

  • 高考:猫儿石的记忆

    杨开显

    1977年的12月9日,是恢复高考后四川和重庆开考的第一天。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华彩乐章,它已经载入了史册。

    当时,我正在一所厂子弟中学承担保高考的物理教学任务

  •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奖前后的险风恶浪

    杨开显

    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因为他在当代抒情诗歌以及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 大献吾友:青春岁月的回望

    杨开显

    仅以此文悼念2011年11月28日突然逝世的挚友、小说家、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陆大献先生。

    11月28日星期一接近傍晚,诗人、挚友万龙

  • 萨特与波伏瓦:惊世骇俗的爱情重奏和插曲

    杨开显

    1929年春天,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里,萨特正怔怔地目送着一个高挑、美丽的背影渐渐远去。突然,他的同学、好朋友埃尔博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对他说道:“我介绍你和她认识,怎么样?”发

  • 科学家诺贝尔为什么设文学奖?

    杨开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临死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留作基金,用以奖励世界上在科学、文学和和平事业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按遗嘱,诺贝尔奖金被分成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奖(

  • 作家之初:猫儿石的记忆

    杨开显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的嘉陵江北岸是重庆的工业重镇:既有大型的军工企业长安厂、江陵厂和望江厂等,又有中型的重钢三厂、通用

  • 告别缪斯走向死神的茨维塔耶娃

    杨开显

    在1941年8月31日的苏联卡马河畔的叶拉布加镇,没有夏日消逝的那种喧扰,仍然像往常一样,平静而又平淡。女房东推开她的房客的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位女

  • 杨开显

    1834年夏,15岁的屠格涅夫从莫斯科大学转学到波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学习。可这一年10月底,刚满16岁的屠格涅夫却失去了他的亲人——父亲中风逝世。

    在父亲逝世前不久,屠格涅夫开始写诗剧《斯捷诺》。剧中既有凶杀,又有疯

  • 杨开显

    决斗的枪声响了。他倒下了。鲜血染红了雪地。一时间,噩耗震动了全国。前所未有的浩大人群拥向他的住宅,“到他家里来过的各种各样的人总有5万之多”,人们争相向他的遗体告别,并表示沉痛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他,就是“俄罗斯诗歌的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