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大年三十上坟祭奠逝去的先人,是古代祭祀在现代生活中的延伸,也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更是活着的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多穷,无论多难,祭社是一种重于生命的形式。家乡的父老乡亲对上坟的事看得格外神圣重要,因为,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祖先是排第一位的,祭祖

  • 过去,穷归穷,过年的猪肉是必须准备的。既使一年到头吃不到一丁点肉,每到年关,也要杀一头喂养了一整年的猪过年,这是我们农村的风俗习惯。因为,只有年底杀了年猪,人们才能在过年的时候好好的吃上几顿肉。

    杀年猪,不是每家都杀得起的,它不仅仅是过年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家庭经济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志。

    腊月

  • 在我们村里,至今还有包年果的习俗,虽然年青人打工回乡后不太愿意,但年长的人们还在坚持这一传统。

    比起年糕,年果的名气实在小的可怜,现在的年青人几乎对它没有什么印象,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而且,我们这一带各村风俗各异,有的包年果,有的包拦晒果,有的包清明果,外界对各村的风俗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先辈们坚

  • 米糖,就是香甜可口的麦芽糖——我们家乡叫它为冻米糖。腊月里做冻米糖的风俗,在我们这里代代相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要做。

    由于糖不能在天热的时候藏着,且天一热就容易受潮板结在一起,所以要用冻米拌着,且用陶罐装着,上面用盖子盖好,防止外部的空气里的水份进入,使平时拿出来吃的时候还是那么清脆爽口。{p

  • 那时,打年糕的工序较为复杂,非常原始,尽是人工制作和体力活,不象现在,蒸好糯米饭用机器机制,一气呵成,只用刀切一下即可,非常轻松,且一年到头都有年糕卖。

    父母商定打年糕的日子后。按照既定的时间表,父亲便按照工序忙活开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糯米与籼米混匀后倒入大缸或水桶里用清水浸泡。第二天一早,父

  • 米糖,就是香甜可口的麦芽糖——我们家乡叫它为冻米糖。腊月里做冻米糖的风俗,在我们这里代代相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要做。

    由于糖不能在天热的时候藏着,且天一热就容易受潮板结在一起,所以要用冻米拌着,且用陶罐装着,上面用盖子盖好,防止外部的空气里的水份进入,使平时拿出来吃的时候还是那么清脆爽口。{p

  • 每到过年,不管家里有多困难,父母都要给小孩添新衣、做新鞋,这是我们家乡传下来的一个风俗,也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衣新鞋,一般要在腊月来临之前做好,在除夕夜晚洗澡时拿出来穿。腊月里农活虽是不多,但过年所要做的事儿却多的是,让你忙个不停。提前做好新衣新鞋会避免时间紧促等麻烦,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其

  • 时光流水,转眼便到了寒冬腊月。一天的早晨,在田野里放眼一望,可以看到从枯黄的草中抽出鲜嫩的叶儿,那是草儿快过年时急切盼望春天快快来临从心里飘出的喜悦。

    随着村里在外打工的人们陆陆续续回来,年也加快向前奔跑的速度,按着时令分秒计算着脚步,似乎一天比一天快,那淡淡的乡愁呈现出迫不急待地想开启来年春天

  • 昨夜,点点星光闪烁,

    月光静静地洒了一地,

    很美、很美。

    我在夜里深深凝望,

    那份对你的牵念

    淡淡地婉约在这静美的时光里。

    在相识的最初,倚在你身上,

    贴着你心的温暖,

    我安然睡去。

    那时,时光驻足,

    我尽情享受你的柔情,

    感受这简单的快乐,满心的幸福。{

  • 方 靓

    “姐夫还没有回来?” 周六,在姐姐家吃中饭,顺口问了一句。

    “还没有,到田地撒了肥料,等下会回来的。”姐姐顺便补了几句:“今年种了差不多三百多亩田,我一点空闲都没有,在家里带三个罗卜头。田里的事都是你姐夫一个人做,没日没夜地做……”。

    “种了三百多亩?一个人怎么做得过来?”我半信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