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当我站在西山,穿越历史时空去眺望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影,心中布满历史的苍桑感。我常常想,当一批又一批的骚人墨客、高僧名道、失意宦官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时,他们究竟在追寻什么呢?

    也许他们在追寻一种文化的向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西山与长江融为一体时,此山此水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西山的挺拨,寄

  • [六]

    明末之际,西山一度成为''竟陵诗派''聚会结社之地。这主要得益于常游武昌的''竟陵诗派''领袖谭元春。

    谭元春青年时代,游学山水之间,其足迹踏遍了荆楚大地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笔墨相伴,诗书为友,吟诗作赋,独抒其志。一如闲云野鹤,尽融其自然。他一生游踪甚广,而其数游武昌(今湖北鄂州)

  • [五]

    南宋绍兴三十年,武昌西山乌云密布,烽烟四起。

    此时,刚刚迁都开封的金兵统帅完颜亮,正集中20万狼虎之师分三路向长江驱进。面对大兵压境,江淮士民纷纷渡江南下,蜂拥流入武昌城。摇摇欲堕的武昌城正深深陷入战争的恐慌之中。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青衫肩背包袱的年青人走进了武昌县衙,他就是受命

  • [四]

    有两个人的到来,从此让西山增添了宏大的文华气象。

    宋元丰三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他刚住到东坡赤壁时,他第一眼便看到了隔江横卧的西山。''连山蟠武昌,翠木蔚樊口''的壮美西山让苏轼心向往之。东坡先生在黄州不到五年,竟上百次前往西山游览。苏轼曾在诗中写道:''及今四周岁,相过殆百数

  • [三]

    真正让西山进入文人视线的,则是在沉寂数个朝代后的大唐盛世。那个时候,匆匆赶 来的一个又一个诗人,让西山重放光华。

    最先赶来的,是大诗人李白。唐开元年间,李白出游襄汉间。随后他来到武昌,结识了武昌县令王庭辚。在西山脚下的武昌县衙,王庭辚邀请邑中贤坤胡思泰等15人与李白陪饮。那天晚上,主

  • [二]

    数百年后,巳是满目苍荑的西山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他就是东晋著名高僧慧远。

    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少为儒生,博览群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后因避难南下,从道安法师出家。晋宁康年间(公元374-376年),慧远从襄阳离开道安,前往荆州等地。晋太元初,慧远途经武昌,见武昌山清水秀,

  • 万里长江西出眠山,冲三峡,奔云梦,吞洞庭,纳汉水,一泻而至鄂州西山。

    千百年来,西山犹如长江岸边一尊历史老人的雕像,沉默地守望着过尽的千帆。而一代又一代站立在帆影下的文人墨客,每每遥望耸立江岸的西山,总是心驰神往而停舟登访。

    于是,在历史的时空里,西山接纳着一批又一批远方的游子,目送着一个又

  •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段低迷的日子。就像一个迷路的小孩,走着走着,也许就倒在路边睡着了。这样睡下去很危险,必须唤醒自已,找到回家的路。

    低迷的日子,也是一个人生活处于昏迷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人的意志变得消沉,人的精神变得委糜,人的行动变得迟缓,人的情感变得脆弱。很多人正是在这样的时期走入人生低谷而沉

  • 马年春节,"马上有财"、"马上有福"的祝福声不绝于耳,唯独没听到一句"马上有才"的祝福,余心甚悲之。

    时下,中国梦的追求正呼唤举国上下形成万马奔腾之势。领跑者,非千里马不能为也。正因为此,党中央一方面思贤若渴,广纳英才,另一方面则痛打苍

  • 难得浮生数日闲。春节暖阳的日子,一直宅在家中苦读。正月初五一大早,母亲对我说:你好久没回乡下了,去给亲戚们拜拜年吧!于是,我驾车带着弟弟和儿子一起回到了乡下老家。

    那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自从我的太祖景高公在清道光年间从大冶迁入,已繁衍三十余户一百三十多人的大家族。小时候,这个湾子只有十几栋黄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