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岁之前,我住在一个叫“凉水井”的村子里,多年以后,村子里许多景物和人事都朦胧模糊了,惟有那口水井还不时出现在我的梦境,以至在二十年之后再见到它,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村因水井而得名,这个水井可也不是浪得虚名,水井位于村子西北方的一块高地上,井旁并排有两棵皂荚树,皂荚树向四面伸展的枝叶,叶叶

  •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那地方还没通上电,晚上做作业,照明还用煤油灯,在煤油灯下坐久了,鼻孔里都结满了一层油灰;瞌睡来了,有时一不小心,灯火烧着了头发,便散发了一种蛋白质的焦糊味。那时,多么渴望家里能用上白炽灯和更高级的荧光灯。上初中时,通上了电,家里安装了白炽灯和荧光灯光,后来还买了电视机,看着荧光灯散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等级制度森严。就是进入了科学和人文都高度发达的现代,“等级制”的幽灵还阴魂不散。从事行政工作的,都以职务高低看人生成败,职位越高,说明做人愈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就更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单位就更能呼风唤雨。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

  • 明人《幽梦影》中有一句台词:“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可见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觑,酒总像一个妖媚的女人,对多情善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文人雅士们有着不可遏制的诱惑。文人大多感情细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丰富的情感一遇到酒,就像干柴遇到烈火

  • 有人把文字或者叫文学抬举得很高,认为是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也有人说对此说不屑一顾,说文章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就连以文学作品青史留名、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也说:辞赋小道,未足揄扬大义,彰示来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文学评论我认为都偏废于一隅。对文字或者文学的作用应当采取儒家的中庸之道,既不把文学奉为三

  • 随感:由牡鸡司晨想到的

    一个单位,看其机关效能如何?看其领导管理水平如何?看其领导的品质作风如何?只要看这个单位的用人情况就可以窥一斑而知识全豹。好的单位,优秀的领导,用人不但任人惟贤,惟才是举,更重要的、更高境界的是手下人都能物尽其能、人尽其才,因才施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

  • 我才智略有余,权术常不足,在单位,一遇到领导,就会显得局促不安,既讷于言而又木于行,与领导在一起吃饭,心忧恐,常常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有时领导当面布置工作,面对领导口若悬河、富有感召性和鼓动性的话语,常常是左耳进者右耳出,也犹如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情况更糟糕的是,如果遇到与领导们一起如厕,由于心理缘

  • 今年的清明,没有细雨纷纷,反而一派春光明媚,这两天一向沉寂的小街也热闹喧嚣起来,国家实施清明小长假,在城里打工和上班的人都回来祭祖扫墓,以尽哀思。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清明烧草纸献给逝去亲人的这一做法,不是太热衷,在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农村有烧“祖先纸”的风俗,就是烧些冥币给逝去的祖先亲人,大概

  •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句成语的理解,人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正确不正确,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是否符合当今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还是要看各人的人生经历、境遇以及各自的人生感触和感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人所说的“诗无达诂”一样,没有一个定论。

  • 而今,年味越来越淡薄了,正月还没有结束,农村显得冷清凄凉。过了正月十五,农村的青壮年大都背起了行囊,外出打工经商,农村留下的尽是一些上学的儿童和年老体弱的老人。

    小时候很盼望着过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过年不但能吃到平时没有的鸡鸭鱼肉,最主要的是那时过年很有年味,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农村描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